音乐教学随笔

时间:2024-01-06 12:11:00
音乐教学随笔集合15篇

音乐教学随笔集合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音乐教学随笔1

其实每次走进教室,都能感觉到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我也在想:怎样样才能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好,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也能够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怎样样才能透过音乐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其实音乐课是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歌星影星,相反的却是孩子们对教育部门精心编排的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更不用说那些让学生们听起来枯燥乏味的欣赏曲了。我们的教材不必须适合每一个地区的学校实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深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一、课堂音乐教学重点教什么

音乐课不单纯是唱歌课,但仅唱会歌曲的多,如何唱好歌曲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专学唱歌,长久以来,学生就会感受到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注意力集中到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里。

器乐课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

欣赏课并非文学课。有些老师的欣赏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要掌握好定位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而忽视了课堂突发,临时应变等。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理解器,。

总之,此刻的音乐课堂仍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

音乐教学随笔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这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新的课程中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第一,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的参与。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本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音乐教学随笔3

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音乐基本功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音准。二、节奏。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应该是一直伴随学生的。教师在这方面工作做的如何将直接影响自己的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我坚持训练,在教学中也尝到甜头,看着学生饶有兴趣的学习,同时对识谱能力的加强,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

今天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一首六拍子的新歌《种子之歌》。在常规的发声练习后,我们进入了歌曲学习部分。由于这首歌是六拍子歌曲,在帮助学生分析节拍节奏的基础上,我把歌词带入到节奏中去练习,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加上情感的处理,例如;x x x,xx。歌词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诸如此类的练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在听几遍音乐旋律后,学生进行了集体演唱,从唱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都掌握的比较好。为了更好的表现歌曲,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把打击乐器引进到歌曲中,没想到效果还出奇的好,学生伴唱的伴唱,演奏的`演奏,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音乐会,特别是有的学生害怕自己表现不好玩不到乐器,这个时候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了,争着表现好点让老师能给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

在这节课中,有两点是可以去探索的,并完善以后可以再用:

1、歌曲的学习注重歌词节奏练习,而且要把情感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2、打击乐器在歌曲展演中的运用,包括学生自创伴奏节奏型的探索。其实,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值得探索的领 ……此处隐藏7126个字……儿根据音乐里面节奏的变化来用动作表现音乐,激发幼儿的想像创造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工具毛线音乐盒、小动物声音的长短,并结合幼儿喜欢的游戏场景活动,把抽象的音乐元素音长和音短形象化。幼儿通过玩、听、想象,轻松、自然、快乐的状态下,既理解和掌握了音的长、音的短。同时也尝试音乐创造,通过节奏的练习、音乐欣赏活动,让孩子们运用语言及身体的动作去表现音乐。但在活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整个活动中,一个环节跟着一个环节还是相对比较顺畅的,特别是出现音乐盒的时候,给幼儿带来了一种神秘感,幼儿非常的喜欢,也很直观的让幼儿理解了长音和短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没能给幼儿一个小结,这点有点小失误,在第二个环节中,运用动物的声音,并利用绘画线条的形式来表现动物声音的长短,幼儿也很喜欢,又很直观。可在这个环节中,也少了一个小结。最后一个环节是比较重点的,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之前就让幼儿先听音乐然后看老师示范音乐里老鼠的动作,幼儿是很感兴趣,也都能猜到老鼠是在拍打蚊子,由于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只是光听着音乐做着动作,并没能真正的感知音乐里面长音和短音出现的规律和次数,这点比较不足,希望在下节课中,我能利用图谱的形式把音乐里的长音和短音,用图谱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能更直接的去感知和感受音乐。在激发幼儿创编的过程中,由于之前没丰富幼儿一些相关的知识经验,所以很多幼儿都临时想像不出来,希望在下节课中,我能在之前丰富幼儿一些知识经验,最后可以让幼儿一起来听着音乐,然后让每个幼儿都做自己喜欢的动作,不限制幼儿做相同的,让幼儿能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希望有之前这节课不足的反思,我将在下节课把不足的都能给设计好,使整节课的效果更理想。

音乐教学随笔13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课堂常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常规训练,这对以后的音乐课非常重要。

除了对学生站、坐、行、排队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外,对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也是不能忽略的。音乐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够通过旋律带给大家喜、怒、哀、乐。所以我认为音乐课也应该用音乐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常规。让学生真正感受什么是音乐课。例如:让同学聆听音乐进教室,用上、下音阶进行师生问好,设计一条师生问好音乐问候语言,拍节奏让学生坐好,规定一个和旋表示“安静”等等,来达到用音乐说话的常规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练耳能力,还能达到常规训练。以形成音乐课堂的特点。

同时,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而言,我认为要学习丰富的音乐知识并不是重要的,应该以:让学生喜爱音乐、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老师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兴趣为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年级音乐课是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入,心灵的感悟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如果不能让学生获得好的心情、好的情绪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活动中教师更应该起带头作用,做学生的大朋友,让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来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另外,从音乐是一种感官艺术来说,在音乐课中,一定要抓住和突出音乐中的“听”的重要功能,学生听多了、耳熟了,自然就会唱了。我上课通常采取几种“听”的方法:一、拍节奏法。即让学生和着音乐拍击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二、口令法。即在听歌曲时,教师根据乐曲的情绪给予各种口令,让学生和着音乐做举手、踏步、转身等动作,这通常以乐段为单位。三、闭目法。此法能消除视觉上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倾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旋律优美的歌曲欣赏课。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听”的形式,学生在听时就不会觉得枯燥单调,在和谐、平等、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学会新歌。

音乐教学随笔14

从事幼教工作以来,对于长期在工作、生活、幼儿的谆谆教导、呵护、叮咛,想必幼教人的同感就是每天的“唠唠叨叨”,不停的说话引发“咽炎”“声音嘶哑”等职业病,音乐教学的感悟。但由于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淘气包”,学习、饮食、需要充分照顾的孩子们来说想让嗓子得到充分休息是不可能的。我由于自身的原因加上说话过多,嗓子经常疼,声音嘶哑,嗓音也不如以前好听了。

鉴于综上所述,好多和我一样的幼教人求医问药,探讨良方,想从根本上医治好嗓子。就连教授、专家对于怎样保护好嗓子这件“小事”也在当成关注健康的事来探讨,像吃口含片、喝蜜水等效果也不明显,从根本上也不解决问题,对此我也有同感,幼教之友《音乐教学的感悟》。在日常工作中,说话过多有时嗓子疼得难受,但也不能不说,我就琢磨着怎样来改变这种状况减少过多说话,我灵机一动,何不让音乐来代替说话?从晨检到教育教学都要说,那么把组织孩子们收拾积木、入厕等琐碎的事让音乐代替我说话行不行呢?我首先在电子琴上找了一曲节奏快一点的音乐让孩子们喝水、如厕或洗手用点、用餐;针对给幼儿们发课本逐个叫名子的现状我又选了一曲节奏明显的音乐让幼儿找自己的名字和课本,令人欣慰的是被“逼”出来的方法受到了成效。

现在我们班里的孩子们已经适应了“音乐指挥”,只要放上一曲“积木曲”孩子们井然有序地整理好积木,换一曲孩子们就入厕、喝水,老师讲完故事放一曲音乐孩子们就去找自己的课本。我内心欣喜,这样的“音乐指挥”法不但减少了我们少讲话,让嗓子稍微休息,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一举两得也可谓“歪打正着”,使我找到了一条保护嗓子的途径,同时也让我感悟到对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音乐有着无法估量的魅力。音乐进入教学生活可以大大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欲望和意识,使幼儿在音乐中熏陶中茁壮成长。

音乐教学随笔15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对音乐真没好感,因为我一直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为了藏拙,在幼儿园里所有音乐教学也是我的搭班完成。来音乐社团的日子不算短了,也听过几次罗老师对音乐教学的讲座,对如何上好音乐课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的前提。在进行唱歌教学时,我借用美术、舞蹈、游戏、故事等表现形式,生动直观地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听了几位老师执教的《小猫》,我看到老师是如何创造情景来吸引幼儿达到教学目的的,在教学中情景式的演唱、在复习表演歌曲、创编动作等环节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演唱的热情也十分高。

二、启发引导,使幼儿掌握演唱技巧。

幼儿缺乏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高兴时往往用力喊叫,破坏了音乐的美感。因此必须指导幼儿处理好歌曲的快慢、强弱、连贯与跳跃的变化。如何处理歌曲的快慢与情感又需要孩子理解歌曲,吃透歌曲中讲述的事件或者角色不同,这样才能表达高兴时要唱得欢快、活泼;抒情时则要连贯、柔和;表达悲伤时则要缓慢、低沉。在《小猫》教学中因为角色的不同有了不一样的歌曲演唱方式,什么时候该清什么时候该重,有了角色之后就更容易掌握与表现了。

以上是我对音乐教学的一些认识,可能不是很完善,有待改进,希望以后能了解更多音乐教学上的技巧。

《音乐教学随笔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