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四期工程研制
今年将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四期工程研制,近年来,我国的航天发射愈发密集,仅2021年就执行了55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将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四期工程研制。
今年将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四期工程研制1
今年“中国航天日”之际,国家航天局又带来了更为振奋人心的规划: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
一是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探测器,完成嫦娥八号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二是行星探测工程将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
三是推进重型运载火箭研制,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四是建设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体系,健全空间环境治理体系能力。
海南是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场地。海南省省长冯飞表示,海南省将加强与国内外航天科研院所、企业深度合作,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展开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使航天产业成为海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谋划建设航天主题公园、博物馆。
启动仪式还发布了2022年中国航天日主题宣传片、联合国火星主题邮票、嫦娥七号和小行星探测科普试验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文昌倡议》等。国家航天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你好!火星》、国家航天局与中国科协联合出品的《神奇的嫦娥五号》等大型科学纪录片也将于近期播出。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中国航天将不断探索新征程。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今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任务,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将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
“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动工程研制。”吴艳华说,计划在10到15年内完成行星探测工程,开启小行星探测、对火星的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穿越宇宙探测等。还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就改变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轨道进行技术实验。
“中国航天蓝图已绘,风正帆满,再次踏上新征程。”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国家航天局将秉承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宗旨,坚持和平、合作的“和合”理念,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民生福祉、服务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携手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将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四期工程研制2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4月24日表示,今年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四期工程研制,中国航天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将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并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
航天产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提高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重要力量。
国家将进一步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步伐,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蓬勃发展,航天重大工程陆续实施,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武器装备需求激增,国家将继续加强对航天产业的投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航天产业发展进入重大机遇期。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发射愈发密集,仅2021年就执行了55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航天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机构认为,军工行业十四五发展有望加速,航空航天装备或成为投入重点,结构性高增长有望延续。建议关注航天电子(600879)、航天电器(002025)等航天重大工程配套零部件企业。
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从未放弃探月的梦想。
2013年12月,中国第一个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在月面成功实施软着陆。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原苏联之后,全球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过去我们在世界深空探测的第二梯队里排名靠前,现在我们实现了部分领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到月球背面探测,国外没有做过,中国人做到了!”吴伟仁说,对人类而言,月球背面是“秘境中的秘境”,中国的科学家完成了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将科学的深奥讲得通俗
“月球上的小兔子,正向西北方向前进,这一个月昼的路况不太好,坑比较多,不过请大家放心,我们会保证小兔子的安全……”
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连续工作16个月昼之际,一向低调的吴伟仁专门“露脸”录制了一段视频,替在月球背面旅行的“第一位中国旅客”汇报工作:
“目前它们状态稳定、性能良好,创造了在月球背面最长工作的世界纪录。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它们每天都要测体温,每个月都要休眠隔离14天,以便安全度过月夜,以最佳状态迎接下一个月昼的到来。同时,远在40万公里之外的鹊桥号中继星状态也非常好,正像快递小哥一样,表现很出色,正源源不断地把月球背面的科学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深奥的科学知识,经过吴伟仁的讲述,总是会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还将宇宙比喻为一片“汪洋大海”,太阳系犹如一个“浴盆”。他坚定地说,人类对于深空的探索还任重道远。中国深空探测还有“两个100”目标要实现: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要实现对100个天文单位(150亿公里)之外的太阳系边际进行探测。
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深空探索?吴伟仁并没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却向记者推荐了一本书,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科普著作——《暗淡蓝点》。他引用书中一段描述:地球悬浮在黑暗的宇宙中,太阳系散射的光线织成了漆黑背景的条纹,其中一个条纹正好与地球重合。而我们居住着的地球,在其中,仅是一个0.12像素的蓝点……
“人类最终是要走向深远空间的。”吴伟仁说,人类对于深空的探索,会让人类更加懂得,要珍惜共同的家园——地球。
浩瀚宇宙,渺渺众生。或许没有什么堪比无垠的太空,能满足人类永不停歇的幻想。但探月,也不仅仅只为珍惜地球家园。吴伟仁继续向记者科普:深空当中,还潜藏着很多威胁,任何天体撞击或与地球擦肩而过,都将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2013年2月15日,一颗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撞入地球大气层,并在高空碎裂。冲击波震碎了无数窗户玻璃,也划伤了很多趴在窗口向外张望的人。这是近年来最著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如果一个直径10公里的行星撞击地球,相当于上百颗原子弹爆炸,整个区域将在几十年间一直被尘埃笼罩。”
记者梳理吴伟仁历年来的提案发现,其中大多关乎太空安全。他认为,领空、领土、领海之外,还有太空。像小行星撞击地球乃至空间碎片增多等问题,正让太空安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自1998年美国宇航局(NASA)启动对近地小行星的最大规模搜索以来,科学家已经探测到超过2.5万颗小行星。2020年掠过地球的小行星数量更是创下纪录。如此之多小行星撞击事件,为什么从未砸中人类?吴伟仁答疑说,事实上,绝大部分小行星在地球大气层中就被分解。不过,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理论上确实存在。
“深空探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一旦有撞击地球上或在附近碰撞的可能,就要想办法让其偏转。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布局小行星防御相关研究工作,这是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
今年将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四期工程研制3
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近日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及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组建等航天重大工程的最新进展。
探月工程四期
今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
4月24日上午10时,2022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线上举办。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航天依旧“繁忙”: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任务;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行星际探测不断拓展新征程。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将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
保护地球和人类!
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今天是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2周年纪念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宣告我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近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吴艳华表示,我们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就改变它的轨道进行技术实验,这样为我们人类未来真正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作出我们中国新的贡献。
行星探测工程
下一步开启小行星探测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后,行星探测工程下一步就将开始小行星的探测。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将走得更远。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国家已经批复了行星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包括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还包括接下来我们要开展一次小行星的探测,包括取样返回的这么一次探测任务。第三我们还要开展对火星的取样返回。第四是木星系的探测,以及穿越宇宙的一些探测。
吴艳华表示,行星探测工程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内完成。此外,目前我国还在进行中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论证,比如太阳系边际的探测等等。面向更深更远的太空,包括重型火箭在内的多型运载火箭也正在研制阶段,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完成首飞。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运载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能够拓展多宽。重型运载我们是一个俗称,实际上就是指近地轨道能力在百吨级,它囊括了50吨到150吨之间的能力,它也会是一个型谱规划。
吴艳华表示,重型运载火箭未来将满足我国较长时间内的深空探测和载人登月等重大航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