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手势礼仪

时间:2024-02-18 20:41:12
古代女子手势礼仪

古代女子手势礼仪,要知道经常看古装剧的人都知道,剧中女子们明明就十分知礼守礼,而且礼节做的很到位。古代女子的行李姿势也是十分美观和多样的,现在分享古代女子手势礼仪。

  古代女子手势礼仪1

古代女性行礼姿势图

古代女性行礼是有很多姿态的,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着装,不同的身份都有不同的行礼姿态。首先在当姑娘时,面对自己家人行礼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一个简简单单的一般揖礼福礼就可以了。但是在面对重要场合祭拜的时候,就需要严格的正规拜礼了。


  

最简单的诸如拱手礼仪,就是拱手齐胸拜一拜就可以了。之后庄重一点的万福利,是要举手齐胸在左侧,右脚后支,屈膝低头,这个礼节在很多影视上常见,就是拜见长辈的礼节姿势。还有颔首致意,这个一般在面对身份比自己低等或者平等的时候,隔着远距离可以颔首致意一下即可。

还有大型正规的拜师或者会见重要人士的时候,正规的'叩首礼,要举手齐眉,弯腰鞠躬敬礼,或者双膝跪地行礼,之后缓慢而庄重的起身。女子行礼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标准,姿势更是各种不同,注重礼节的古代人那是很多的行礼姿势的。

古代女性行礼方式叫什么?

古代女性行礼方式叫做稽首,顿首,叩首,肃拜,还有福礼。稽首用于面见君王之时,为最高标准的跪拜礼。顿首用于面对地位平辈人员的时候,表示礼节性的欢迎,祝贺,送别等等。叩首用于面对地位高的人,需要庄重而肃穆,肃拜也用于此,只是动作稍微轻松等于叩拜。福礼在古代女性用的是最多的时候了,平素面见长辈,日常生活见面多用福礼。

  古代女子手势礼仪2

现代人流行握手礼,这个礼节源自欧洲,辛亥革命时期传入国内,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引进的,早在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规定入盟“同志相见之握手暗号”,并亲自教导会员如何行握手礼。辛亥革命成功后,废除了跪拜,崇尚自由平等理念,于是握手礼从此流行。

然而,在古代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却不如此。别说男女讲究“授受不亲”不可能碰触,就是同性见面礼,也不过是拱手、作揖、鞠躬、跪拜等礼节,没有身体接触一说,这和文化传统、历史渊源有关。


  

古代中国非常讲究礼节,而且有专门的制度予以约束,分门别类,非常庞杂,人们从小就被家长和师长谆谆教诲、言传身教,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一个人言行规范的道德水准,这就是所谓的“教养”。

就拿女子来说,大的方面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细微的诸如寻常言语举止,都有不少规范。其中自然有糟粕,可是大多数对于女子的道德修养还是有益的。虽然如今大多以貌取人,网红整容流行,追星粉丝泛滥,可是,真的到了谈婚论嫁和诚实交往,人们就会关注起言行而不是面貌,当然这是题外话。

古代关于女子的言行规范和习俗较多,就以见面礼节来说,女子的见面礼也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最早是肃拜,后来演变成万福礼,间杂蹲安礼,再到如今的握手礼,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呢?

在了解女子礼节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古代拜礼。汉代以前,人们日常起居都是席地而坐,正规姿势有三种:跪、坐、拜,简单来说俯身为“拜”,双腿立起为“跪”,臀部置于足根为“坐”,重心分别为“前、中、后”。


  

(稽首)

而其中拜礼则有九种,《周礼·春官·大卜/诅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日肃拜,以享右、祭祀。”。依据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释的《周礼》,九拜的`仪式大致为:

稽首:跪,左手按右手,手至地,首亦至地,停顿一会儿。

顿首:亦名稽颡。跪,左手按右手,手至地,首亦叩地,稍顿即起。

空首:跪,拱手(左上),头俯至于手,与心平。

振动:跪,双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为悲哀之极。

吉拜: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凶拜:先顿首拜,而后空首拜。

奇拜:拜一次。

褒拜:褒为报,报拜,再拜的意思。

肃拜:女子拜礼,也称“手拜”。跪,拱手(右上),头俯至于手,与心平。

九拜礼节里,“肃拜”和“空首”也叫“答拜礼”,是常用礼节,《礼记曲礼下》:“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可以看出,答拜礼为寻常礼仪,一般为尊者针对位卑者所行礼拜的回礼,而男女行答拜礼,意思就是男子行“空首拜”,女子行“肃拜”,唯一区别就是“男左女右”,女子手的姿势为右上左下。

妇女跪拜俑

所有的拜礼,到了东汉开始发生变化,由于胡床、胡椅的从国外传入,人们逐渐开始不席地而坐,而是有了坐具,笔者前文有介绍,这里就不赘述。然而,可以肯定地说,在重大礼仪中,拜礼依然延续先秦礼仪。

到了唐宋时期,这一礼仪发生变化,尤其是女子,不再行“肃礼”,而是拜而不跪的“万福礼”。说起万福礼,其实起源很早,早在先秦就有,最早是人们在行礼时,口中道“万福”,并不特指动作,而且是男女通用,因而只能称之为祝福语和吉祥语,而不是特定礼仪。

东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

“万福”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如《诗经·小雅·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大意为:“觥筹交错,美酒佳肴;君子交往,谦虚不骄,万福骈集,受天佑报。”。此中“万福”只是一个词汇。

在东汉赵晔编撰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记载越王勾践和大臣范蠡、文种入臣于吴的事情。临走前大夫文种有祝酒辞:“去彼吴庭,来归越国。觞酒既升,请称万岁!”,到达吴国宴会时,“范蠡与越王俱起为吴王寿”,祝辞有“四海咸承,诸侯宾服。觞酒既升,永受万福!”。可见,当时“万福”和“万岁”一样,都是祝颂之词,通俗说就是吉祥话。

东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

因而,在古礼中,“万福”只是一种礼仪伴随语,并没有单独出来成为礼仪。而且在很多场合都适用,并且如同古代通用的居家服饰“深衣”一样,不管贵族、庶人、男子、女子,都通用。

然而,在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由于当时阴盛阳衰,“母仪天下”,因而女子的地位非常高。于是武则天下令,在行为礼仪上,女子不必再行跪拜肃礼,而是“跪而不拜”。


  

宋 佚名《宋仁宗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点,有历史记载。《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王溥传》记载,王溥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因而非常被宋太祖敬重,而王溥的儿子王贻孙(字象贤)也非常聪慧,博览群书,藏书万卷。有一次,宋太祖询问宰相赵普:“拜礼何以男子跪而妇人否?”,赵普便问礼官,结果没人能对。

这时,王贻孙回答道:“古诗云'长跪问故夫',是妇人亦跪也。唐太后朝妇人始拜而不跪。”,大意是古代女子也实行跪拜礼,然而到了武则天朝,才得以改变。赵普问他出处,王贻孙说:“大和(827年—835年)中,有幽州从事张建章著《渤海国记》,备言其事。”,于是赵普大称赏之。


  

唐代仕女陶俑

可惜的是,张建章所著作的《渤海国记》已经轶失,因而无法找到原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武则天时期专门制定了妇女礼仪,即“拜而不跪”,关于唐代女子行礼姿势,从如今大量考古陶俑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鉴于唐代座椅已经在上层贵族普及,因而,所谓的“跪而不拜”有两种形式,其一就是如果席地而坐或者重大仪式,那么还是“肃拜”,即两膝跪地,两手掌至地,腰与地平行,头略低。其二则是大多场合,适用于床榻和站立方式,大致为:“敛衽,正身直立,上身微前倾,双手合拢在胸前,微曲膝,稍作鞠躬虚坐之势。”。

《古代女子手势礼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